燈魚最初為一類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小型燈科魚類,主要為小型加拉辛魚,近年由于模擬“熱帶雨林”的水草造景缸而從西歐的荷蘭一直熱到大陸,作為水草缸和水陸缸的重要主角。
頭尾燈,學名眼點半線脂鯉(Hemigrammus ocellifer),又稱電燈魚、車頂魚、燈籠魚,為脂鯉目,脂鯉亞目,脂鯉科,半線脂鯉屬一種淡水魚類。頭尾燈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亞那和亞馬遜河流域,外觀美麗,可作為觀賞魚類。
頭尾燈魚體型呈側扁,頭鈍圓,呈紡錘形,仔細觀察頭尾燈的各個鰭都是透明 的。臀鰭相對較長,前段三角形,然后向后變短。身體兩側中部各有一條鈷藍色的條紋,非常好看,當然,最顯著的看點還是在眼緣處和尾柄部位有一大塊金色的斑 點,尾柄處的金色斑點下方是一個深黑色的色斑,將金色的斑點襯托的更加顯著,如果配上燈光的折射,可以看到金屬的光亮。游動時由于光線和視角的原因,頭部 和尾部的兩個斑點時隱時現,在草缸中猶如密林之中的螢火蟲,又如汽車首尾的燈光。
頭尾燈體長4至6厘米,側扁呈寬紡錘形,體色銀灰至棕灰色,眼輪上半部紅色,尾柄末端有一大黑斑,其上有一亮黃色斑點,似與頭部紅眼圈相呼應,故曰頭尾燈。鰓蓋后方有兩道不甚明顯的粗短橫紋排列在一起,分別呈黃色及黑色。各魚鰭透明,背鰭、臀鰭及腹鰭鰭尖呈銀白色。
性情溫和,身體嬌小,喜群聚游動?娠曫B,對水質要求不嚴。餌料以小型活食為主。喜在水族箱中層活動、覓食。
親魚性成熟年齡為9個月。雄魚體色較深,臀鰭中部有透明的橫條,雌魚則沒 有;雌魚體比雄魚寬而肥大,腹部渾圓。繁殖水溫24~25℃,水質中性軟水。在30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魚缸底部鋪放頭發絲草,傍晚時放入親魚一 對,第二天黎明就可產卵。產卵結束后將親魚撈出,第二天傍晚就能看到孵化出的仔魚,三四天后仔魚游動覓食,25天后仔魚即發育為幼魚。雌魚每次產卵 200~300粒,產卵間隔時間10天。
頭尾燈魚性情溫和,并且年齡越長越為膽大,活動方式十分穩重,;顒佑谒 族箱中層,有時甚至靜止不動。其體質強健,適應力較好,對水質要求不嚴,尤其伴養在水草缸中非常適宜。飼養水溫20~26℃;最適水溫25℃左右;pH 7.0;硬度9°dGH,本身為雜食性魚類,接受各種蟲餌及人工飼料。頭尾燈魚對小型魚類的追逐不甚明顯,是很好的混養魚類。
火焰鉛筆,學名紅帶鉛筆魚(Nannostomus mortenthaleri),為脂鯉目,脂鯉亞目,短嘴脂鯉科(鳉脂鯉科),翹嘴脂鯉亞科,鉛筆魚屬一種淡水魚類;鹧驺U筆分布于亞馬遜河上游秘魯境內淡水溪流,色彩美麗,可作為觀賞魚類。
火焰鉛筆魚臀鰭沒有黑色的前緣,但臀鰭的最后一個鰭條與臀鰭的后緣則都是黑色。背鰭黑色,末端紅色,雄魚背鰭的前緣是白色。腹鰭也均為黑色,造成這些地方看起來比較暗。
火焰鉛筆魚雄魚與雌魚相比,雄魚顏色鮮艷,特別是發情期全身呈現出火紅色,雌魚則特色暗淡,一般并不呈現出紅色。另外雄魚背鰭的前緣可見明顯的白色,雌魚則沒有此特征。這也是分辨雌雄的最簡單的辦法。
火焰鉛筆體長約4厘米,曾經被作為“小型紅鉛筆”的地域亞種,現已獨立成種;鹧驺U筆的識別特征為體側的三條黑色縱紋,分別在脊背頂端、體軸略下方及腹部,中央一條最為寬闊明顯;鹧驺U筆雌雄稍有差異,背鰭上有白斑的為雄魚,發色后體側中央會有一條超紅的色帶,故名“火焰”;雌魚背鰭上無白斑,體色較淡。
火焰鉛筆魚雖然體型較小,但領地意識頗強,喜歡獨居,是一種勇猛好斗的魚類。如果有其他魚類闖入它的領地,必然會展開追逐;鹧驺U筆魚喜歡活動自水草茂密的魚缸底層,需要清澈的水流及充沛的含氧量,適宜pH 5.8 - 7.5,硬度dH 5- 10,水溫24°C - 28°C的水環境。本種天然環境中是覓食水底有機碎屑的雜食魚類,人工飼養下投喂細碎的人工飼料及蟲餌均可接受,如果飼料含有蝦青素,會幫助雄魚發色。
該科魚有二個特點:在背鰭與尾鰭之間有一個小脂鰭,口中具有牙齒。該魚的鰭呈紅色,尾鰭的基部有一紅色十字花疑義,故得名紅十字魚。
水質:pH6.8-7.0,硬度5-8°dH?赡10度以上水溫,在南方室內冬天不用加溫,最適水溫為25℃。
繁殖:雌魚個體大,腹部隆起。雄魚相對細小。在水族箱中繁殖,水溫保持在23-28℃,pH6.0-6.8,硬度2-6°dH。產粘性卵,水中須多種植水草。光線保持柔和,受精卵在強光照射下死亡率很高。產卵后,應將親魚移出繁殖箱,它們有吞食受精卵的惡習,經過20-30小時的胚胎發育,仔魚破膜而出,再經過3-5天的發育,仔魚即能平游,開始向外界攝食。最好的開口餌料為輪蟲。煮透的蛋黃竟60目篩絹搓濾后的蛋黃也可投喂,每次量不宜太多以免敗壞水質。隨著幼魚的長大,應逐漸提高水的硬度。
屬脂鯉科,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烏拉圭、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地。黑裙魚在自然界中長約6-8厘米,水族箱養殖的一般長約3-6厘米,體高,側扁,近似菱形。臀鰭寬大,脂鰭較小,胸鰭、腹鰭、尾鰭均為白色。
黑裙魚最大特點是:從背鰭起到尾部后緣,包括背鰭、臀鰭、脂鰭,后半身均為黑色,而前半身均為銀白色,上面還有黑色縱紋。黑裙魚受驚恐時體色會變淡,隨著魚齡的增長,身上的黑色也會逐漸變淡。
體高、側扁,最長可達8厘米。前半身銀灰色,有2條黑長斑,后半身黑色,背鰭高而短在背鰭上中部。背鰭、脂鰭、臀鰭均黑色,尾鰭深叉形透明無色。臀部與腹部一樣寬大,臀鰭也特別寬大延長直至尾柄,構成了奇特的形體,游動猶如搖滾舞。
黑裙魚屬卵生魚類,8-10月齡進入性成熟。黑裙魚繁殖并不難,繁殖用水一般要求水溫26-28℃,pH6.8-7.0,硬度為4,放入魚巢后,可見雄魚追逐雌魚,反復多次后,完成產卵排精,撈出親魚,以免親魚吞卵。繁殖缸內應放置一些水草,作為卵附著物,缸底不必鋪沙。將發情的雌雄魚按2:1或3:1的比例放入繁殖缸。黑裙魚有食其卵的習性,故產卵后應及時將雌雄魚撈出另養,受精卵不畏光,一天后可以孵出魚苗,2-3天即會游動覓食,初喂時須投喂“洄水”喂養,逐步改喂其它魚蟲。
2、繁殖時水溫宜保持在27~28℃,水質為微酸性軟水,水體四角密植茂盛水草。
3、于傍晚時分將一對親魚放入繁殖水體中,一般翌日黎明親魚就會產卵。受精卵經24~36小時孵出仔魚,剛出殼的仔魚常常拖著小尾巴浮在水面,3~4天后仔魚開始游水覓食。
4、產卵結束后立即將親魚撈出,因為此魚有自食其卵的習性;攫B殖材料:體質強健,容易飼養,食物主要是肉食性主食水虱等水生甲殼類、浮游類動物干飼料也能接受,在21~32℃的水溫下均生長良好,最適宜的水溫為24~26℃,適合養在水草缸中。繁殖管理熱帶魚的繁殖:熱帶魚品種較多,來源較廣。不同品種的熱帶魚,因原始棲息地的氣候不同,生活習性各異、繁殖方式也迥然不同。
(1)活性碳過濾水:將活性碳裝入塑料或搪瓷圓桶中,讓自來水從底部的進水口流入,從頂部的出水口流出。過濾后的水貯存在水族箱或其他容器中,既可作日常飼養用水,又可作普通熱帶魚的繁殖用水。
(2)離子交換樹脂過濾水:將離子交換樹脂作過濾材料,借助于陰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吸附能力,可將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亞硝酸鹽吸附,過濾后的水質是中性軟水,適合作擬鯉科、鯉科、慈蜩科的魚類繁殖用水。
(3)去離子水:又名蒸餾水。一般采用電滲析和電解法來獲得,水質非常純凈。去離子水的水質極軟,水中含氧量極低,不適宜作飼養用水。使用時,常采用與清潔水兌摻的方法,來獲得不同硬度和酸堿度的水質,滿足不同品種繁殖用水。
性情溫和,喜群聚,可與其他小型燈類魚混合飼養。飼養水溫22~28℃,喜弱酸性的軟水,耐低溫。水族箱宜多種水草,水色要求澄清透明。由于魚體小巧,采食量小,要求餌料顆粒細小,以活食為主。極適合沒有養殖經驗的熱帶魚愛好者飼養。
初喂時須投喂“洄水”喂養,逐步改喂其它魚蟲。1、黑裙魚容易飼養,對飼養條件要求不高。.2、飼養水溫20~30℃,水質為微酸性軟水。3、各種餌料均可投喂,食量大,生長快。黑裙魚身體強壯,性情活潑而溫柔,但膽小,喜在水族箱中上層水域游動覓食。極少吃浮在水面或者沉在缸底的餌料。
野生黑裙魚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烏拉圭、玻利維亞、阿根廷。棲息于亞熱帶(20~26攝氏度;南緯11度~南緯30度,西經64度~西經48度 )淡水河流中水層。
斑馬魚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似斑馬,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在水族箱內成群游動時猶如奔馳于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很突出,這意味著其實驗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適用于人體。?捎糜谒|環境的監測。斑馬魚也是比較好養的一種魚。
斑馬魚體長4~6厘米。體呈紡錘形。背部橄欖色,體側從鰓蓋后直伸到尾未有數條銀藍色縱紋,臀鰭部也有與體色相似的縱紋,尾鰭長而呈叉形。雄魚檸檬色縱紋;雌魚的藍色縱紋加銀灰色縱紋。
分布于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被引進美國、斯里蘭卡、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地。
性情溫和,小巧玲瓏,幾乎終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游動。易飼養,可與其他品種魚混養。飼養水溫20~23℃,在水溫11~15℃時仍能生存,對水質的要求不高。日常飼養時,在水族箱底部放些鵝卵石,使水質清澈。
雄性體型細長,顏色略深,條紋較為顯著,為深藍色條紋間檸檬色條紋;雌魚身體肥胖,顏色稍淡,為藍色條紋間銀灰色條紋,在性成熟后腹部肥大。
斑馬魚屬卵生魚類,4月齡進入性成熟期,一般用5月齡魚繁殖較好。繁殖用水要求pH6.5~7.5,硬度6~8,水溫25~26攝氏度。喜在水族箱底部產卵,斑馬魚最喜歡自食其卵,一般可選6月齡的親魚,在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方形缸底鋪一層尼龍網板,或鋪些鵝卵石,繁殖時產出后即落入網板下面或散落在小卵石的空隙中。選取2~3對親魚,同時放入繁殖缸中,一般在黎明到第二天上午10時左右產卵結束,將親魚撈出。其卵無粘性,直接落入缸底,到晚上10時左右,沒有受精的魚卵發白,可用吸管吸出。繁殖水溫24℃時,受精卵經2~3天孵出仔魚;水溫28℃時,受精卵經36小時孵出仔魚。雌魚每次產卵300余枚,最多可達上千枚。水溫25℃時,7~8天的仔魚開食,此時投喂蛋黃灰水,以后再投喂小魚蟲。斑馬魚的繁殖周期約7天左右,一年可連續繁殖6~7次,而且產卵量高。其繁殖力很強,是初學飼養熱帶魚的首選品種。
斑馬魚的發育分為6個階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熱帶魚。[2] 斑馬魚體型纖細,成體長3~4cm,對水質要求不高。孵出后約3個月達到性成熟,成熟魚每隔幾天可產卵一次。卵子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胎發育同步且速度快,胚體透明。發育溫度要求在25~31℃之間。斑馬魚由于個體小,養殖花費少,能大規模繁育,且具許多優點,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經過30多年的研究應用和系統發展,已有約20個斑馬魚品系,斑馬魚基因數據庫里有相關的資料可供查詢和下載,方便了研究。斑馬魚的細胞標記技術、組織移植技術、突變技術、單倍體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活性抑制技術等已經成熟,且有數以千計的斑馬魚胚胎突變體,是研究胚胎發育分子機制的優良資源,有的還可做為人類疾病模型。斑馬魚已經成為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模式之一,在其它學科上的利用也顯示很大的潛力。由于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這意味著在其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在多數情況下也適用于人體,因此它受到生物學家的重視。因為斑馬魚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學家很容易觀察到藥物對其體內器官的影響。此外,雌性斑馬魚可產卵200枚,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育成形,這使得生物學家可以在同一代魚身上進行不同的實驗,進而研究病理演化過程并找到病因。
斑馬魚由于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全球范圍內有超過1500個斑馬魚實驗室。利用斑馬魚,可以研究生命科學的基礎問題,揭示胚胎和組織器官發育的分子機理;可以構建人類的各種疾病和腫瘤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和治療的研究平臺;可以建立毒理學和水產育種學模型,研究和解決環境科學和農業科學的重大問題。
鉆石燈魚,學名閃光直線脂鯉(Moenkhausia pittieri),為脂鯉目,脂鯉亞目,脂鯉科,直線脂鯉屬一種淡水魚類。鉆石燈魚分布于南美洲委內瑞拉的巴倫西亞湖,色彩美麗,可作為觀賞魚類。
簡介:鉆石燈魚的體側中央有一條不明顯的黑色橫向帶,夾著點點的銀色鱗片,眼眶上緣呈現紅色,背鰭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通常雄性較大較高。群游予水草茂密的水族箱里最好看;顫,愛游動,需要大空間,成熟很慢。
飼養環境:一度水族提示,本種性情溫順、活潑,能與其他小型魚混養,可投喂一般小型燈科飼料。散發出迷人的光彩,非常漂亮,常常吸引很多人的注目.
鉆石燈魚體長約6厘米,側扁呈菱形,雄魚有一個極大的鐮刀狀的背鰭。鉆石燈魚通體呈銀白色,肌肉略透明,體表分布有細密的閃光鱗碎點,在幼年時魚的背鰭不夸張,體側碎鱗分布也不是很多,體軸處有一條湖藍色的色帶,隨成長碎鱗的分布愈加飽滿,逐漸掩蓋了藍帶,同時腹鰭變長,背鰭、臀鰭變得格外寬大。鉆石燈魚的眼圈上半部為鮮紅色,在銀色魚身的襯托下格外突出。
鉆石燈魚性情活潑,多活動于水層的中層及上層,它們雖然有著“寬袍大袖”的魚鰭,但卻極善游泳,野生環境下甚至可以逆流而上,所以這種魚是有跳缸的風險的,要注意加蓋防護。鉆石燈魚體質強健,需要含氧量豐富、清澈的水環境,適宜溫度23~28℃,pH 5.0~7.5,硬度4~8°dGH。這種魚為雜食性魚類,接受各種蟲餌及人工飼料,同時它們并不愛打架,可以和其他小型魚類混養。
適宜于弱酸性的水質生長,個性溫馴,雜食性,以吃蠕蟲,小的昆蟲與甲殼類為食,易于飼養。乍看之下,有點類似紅旗 。是一種小型的加拉辛科,體色呈現紅色,目前多由東南亞以人工繁殖方式進口 。雄魚背鰭上有深斑,雌魚則無。
紅衣夢幻旗燈魚為夢幻旗燈魚的變異種,稱為紅衣夢幻旗燈魚,體色更加鮮紅,寬大的背鰭是顯眼的黑色,體側另有一略長的黑色條紋,與夢幻旗燈魚圓形斑點有點不同。整體黑與紅的完美搭配引人入勝。性情溫和,適合大群混養。
白云山魚的體形細小,長而側扁,體高約等于頭長,腹部圓吻鈍而短,口上位?诹严蛳聝A斜,幾乎與體鈾垂直。上頜長于下頜,前端無突起?跓o須,眼大,側上位。背鰭短,起點顯著在腹鰭起點之后,胸縮短,末端不達腹部起點,腹縮末端可達肛門,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臀鰭較長,約與背鰭相對。尾鰭叉形,末端尖,上下葉約等長。體被中等大小圓鱗,體側鱗片上無側線。體側顏色鮮艷,體側從鰓孔上角至尾柄基部有一條金黃色的條紋.條紋上下各有幾條黑色線條。尾柄基部有一紅色大圓斑,背鰭和尾鰭基部有許多紅色小班點。背鰭和臀鰭呈黃綠色邊緣透明。
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瀕危等級:絕跡(野生)。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觀賞魚界常稱之為金絲魚、鶯魚。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月”)亞科,唐魚屬。唐魚屬的魚類,該屬也只有唐魚這一種。它分布于廣州市附近的小山溪中,為廣東省特產魚類。
早在上世紀初的三十年代就被發現,當時稱它為“唐魚”,又因為當時中國的貧窮落后,它也因此有了一個具有侮辱性的名稱——“貧民燈管”。當唐魚作為熱帶觀賞魚被推廣飼養時,可以說舉世皆驚!這是鯉科熱帶魚中最具亞洲代表性的種類,小巧而活潑,雖然在小型魚類中算不上格外艷麗,但是清麗淡雅的色彩以及猶如燈魚般的熒光帶,外加飼養簡單、容易繁殖的習性,直至今日深到人的喜愛。
多棲息在山區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環境中。性活潑、溫和。雖分布于亞熱帶,尚能耐寒,當水溫至5℃時,仍能正常生活。為雜食性小型魚類,以食浮游動物和腐植質為主。親魚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親魚一次只產數十枚卵。
發現于廣州白云山;現已知的分布有廣東北江流域的清遠市、東江的寶安縣龍崗以及香港新界等,為中國嶺南地區特產魚種。由于本種繁殖力不強,種群小,個體數量原屬稀少。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結果,嚴重破壞其生態環境,導致唐魚在自然界中已經很難發現其蹤跡。唐魚是一種著名的觀賞魚類,在東南亞、香港等地人工飼養較為普通,并外銷世界各地。
作為熱帶觀賞魚被推廣飼養時,適合水溫:15~25℃。水質要求:總硬度(gH):6~8dGH,酸堿度(pH):6.5~7.5。 白云山魚性溫和,對水質要求也不苛刻,宜與其他小型魚類混養。喜歡在魚缸的上層游動。游速較快,喜新水,對水質要求不嚴,單養混養都可。由于產自亞熱帶的廣東省,所以,該魚對水溫要求也不高,甚至在只有3℃的環境下依然可以存活,它是熱帶魚中耐寒性教強的種類。這也意味著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冬季的室內,不需要恒溫設備就可以飼養,因而飼養是十分簡單的。 食性以蛋黃、原生動物、輪蟲、紅蟲、水蚤等動物性餌料為主。
雌雄鑒別特征為:雄魚體色比較艷麗,魚身修長、苗條,性成熟時各鰭均紅色,背鰭高;而雌魚比較粗壯,色彩較為黯淡(見圖2)。唐魚繁殖十分容易,非常適合初次接觸熱帶卵生魚類繁殖的愛好者實驗適 宜水溫22~25℃左右、水質硬度6~8,酸堿度pH7.0左右的小型繁殖缸中先鋪設一層莫絲草(Fontinalis Antipyretica)或經過熱水高溫消毒過的棕絲,作為魚卵孵化巢。然后,選取性完全成熟、健康的親體,按雌雄比例1:1或1:2放入繁殖缸。在安靜的環境下,雌雄魚很快會進入“發情”狀態,雄魚會不停地追逐雌魚,直至雌魚將魚卵產在水草叢中,雄魚則會立即使之受精。魚卵白色透明,呈黏性,黏附在水草上,數量為200~300粒之間。待產卵結束即可將種魚撈出,以免它們吞食魚卵。受精卵經過30~36h左右的時間開始孵化(也有資料報道:魚卵的孵化期為24h,出卵后的稚魚經2d可投喂“灰水”或個體較小的水蚤,均由雙親護理)。
魚在孵化后的36h(1~2d)不太會游動,營養靠卵黃囊提供,3~4d開始游泳,攝食極細小的浮游生物,此時可喂飼草履蟲,也可用少許蛋黃調水后投飼,但必須注意一次不可太多,蛋黃極易污染水質,導致水質腐敗。如此,再經過7~10d,仔魚就可直接喂食小型的魚蟲了,經過約6個月時間發育成熟。
上世紀80年代已“絕跡”,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標明該魚屬于瀕危等級為絕跡。至2004年7 月9日在廣州從化重新發現其野生群體。2002年8月初,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先在白云區流溪河放養了10萬尾,經過跟蹤抽樣,證實可以野外生存。據介紹,救護中心將對放養的唐魚進行跟蹤監測,并準備連續三年在白云山定期放養,每次約1萬尾。
電光美人魚體周邊鑲著紅邊,在光線照射下猶如一個泛著紅光的藍色幽靈,非常美麗。魚市上老管澳洲彩虹魚叫“美人”,所以叫電光美人。
繁殖方式:繁殖水溫27-28攝氏度,雌魚每次產卵200-300粒,須延續一周才能產卵完畢。
電光美人呈紡錐形。背鰭分為前后兩個,背鰭、臀鰭上下對稱,鰭條低矮等寬似帶狀。體色淡黃綠色,體側有數條點狀粉紅色縱線。鰓蓋上有一個紅色圓斑,背鰭、臀鰭鮮紅色,尾鰭淡紅色。魚體周邊鑲著紅邊,在光線照射下猶如一個泛著紅光的藍色幽靈,非常美麗。
營造一種硬度稍高的水質。在水體中放少許海水晶。海水晶能增大硬度值?海水晶中有鈣鎂離子,當然可以增加硬度值了。汽水域中水體翻騰,含氧量很高,因此采用潛水泵沖擊造成強勁的水流。然后在水體中放一塊沉木,沉木上綁有茂盛的鐵皇冠,鐵皇冠根部則長有茂盛的莫絲。
放于缸中一角。兩雌一雄。雌魚生殖孔位于肛門后,比較顯眼。輕壓腹部,可見卵粒者即用于繁殖。雄魚生殖孔也位于肛門后,但非常細小,輕易不可見。輕壓腹部,不易見。親魚入缸后,就不用做別的事情。待三天后輕托沉木。在水中檢查鐵皇冠根部。往往能夠發現魚卵。
魚卵堅硬有彈性,不易壓破。卵有粘絲。但是不知道是粘絲本身有粘性還是粘絲上有鉤。粘絲粘性極強。魚卵三五十顆集中一起,但不成堆,而是零星分散于同一區域。親魚不食魚。
卵受精后兩三天即可見到清晰地小魚輪廓,但是孵化期需要一個星期。親魚不食卵。魚卵及出膜小魚比鯉科魚要大,比慈鯛科要小。剛出膜小魚喂蛋黃。三天后可以喂小水蚤。魚卵在見到眼點后,改潛水泵為水妖精,防止剛出膜小魚被吸進泵體。親魚為多次少量繁殖類型。每次產卵數量均不多,但是休息兩三天后就又可以繁殖。
尾、背、腹愈紅代表公魚,呈橘或黃色表母魚(尤其是尾部更明顯)。公魚的背鰭和臀鰭的末端是尖的,母魚的背鰭和臀鰭的末端是圓的。另外公魚的顏色比母魚還鮮艷且公魚體型會比母魚大。
繁殖特點:繁殖水溫27-28攝氏度,雌魚每次產卵200-300粒,須延續一周才能產卵完畢。
電光美人可以接受的水溫從22℃到26℃,如果低于22℃比較容易發生一些狀況,例如:食欲不振、精神痿糜、也容易感染水霉等疾病,所以可視個人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加溫器。
至于夏天室溫常常高于30℃以上,加上天氣熱,飼主通常會較懶得換水,因此水中飼料殘存、排泄物、亞硝酸等濃度皆會快速提高,到達威脅電光美人生存的地步。而且高溫伴隨而來的是電光美人的代謝速率過快,造成體內鈣質的大量流失,因此大型的老母魚很容易出現脊椎彎曲的情形,彎曲越大,越容易壓迫內臟威脅電光美人的生存。要解決這個問題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降低溫度,降低溫度的手法有很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家里開冷氣,缺點就是要負擔較多的電費,另一種方法較為經濟,但是比較辛苦,就是常換水,如果可以每天換水,多少可以降低幾度,而且更可以讓電光美人成長快速、魚體健康,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最適合電光美人的PH值是在PH6.5~PH7.5之間,水中的酸堿值對電光美人的影響相當大,酸堿值是對數的形態,所以PH5的水就是PH6的十倍也是PH7的一百倍,因此對于人類只是小小的1的差距,對電光美人而言恐怕已經被折磨的快要死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飼養者換水次數少,久而久之,水質早已因為各種因素轉變為酸性,此時如果突然大量換水,勢必會造成電光美人相當大的沖擊。
亞硝酸濃度的高低對于電光美人的生存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雖然電光美人對于亞硝酸濃度的適應性強但是一旦亞硝酸濃度過高,對于電光美人總是一種傷害,尤其是水族缸是一個完全封閉的水體,加上通常飼主又以過高的密度飼養魚只,所以一旦疏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電光美人就集體暴斃,身為飼主的魚友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市面上有不少測試亞硝酸濃度的試劑販賣,可以輕易的測量出大概的數值。
要解決亞硝酸濃度過高的問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立即換入新鮮且除過氯氣的水,不過長期亞硝酸濃度過高,就必須考慮是否過濾器的效果太差或是魚只飼養密度過高。
銀屏燈,學名moenkhausia sanctaefilomenae。又名銀屏魚,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圭亞那等地,屬擬鯉科。體長5-7cm,紡錐形。銀灰色,鱗片邊緣黑色,眼上部有鮮紅色斑,虹膜上生有紅色反光點,尾鰭基部有一黑色寬橫帶紋。飼養水溫22-25℃,喜弱酸性軟水,常在水族箱中上層活動。繁殖水溫26-28℃,親魚性成熟年齡6個月,雌雄較難區分,雄魚瘦小,雌魚略豐滿,屬水草卵石生魚類, 雌魚每次產卵300-500粒。
銀屏燈魚容易飼養,喜歡在弱酸性老水中生活,飼養水溫20℃~25℃,但能耐15℃的低溫。常在水體中上層游動,不擇食,一般動物性餌料均可, 喜歡活食,卵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適合于小型魚混養。此魚在脂理科中屬于叫兇猛魚類,食量較大、不挑食。襲擊其他魚類較兇暴,啃咬水草嫩芽,會襲擊蝦類。建議單獨飼養,群游性中等。
選購新魚時先問清楚何時進的魚,水族館剛進的魚有時狀況不是很好,最好多等幾天再買,顏色鮮艷飽滿,當有人或是手伸到魚缸上方或是前面,銀屏燈會集體群聚跟你要吃的,那表示魚只狀況良好,再來檢查整缸魚的身上各鰭是否有白霧狀或是身上有沒有異狀(例如:長白點、胡椒病、燈科。,再來買魚回去最好有檢疫缸可以進行隔離觀察,等魚只沒有問題再放入魚缸中。
可以的線,如果沒空也無彷(不可以兩、三個月沒有換過水),把買回來的魚放入水桶中(臉盆太淺有些魚會跳出來),利用風管加上調節閥,把魚缸的水以滴流的速度慢慢加入水桶中,等水桶水滿再把水桶中的水舀入魚缸中,反復1-2次即可,下缸的魚12-24小時內不要喂食。
換水每1-2周換1/3-1/4缸的水,加入的水最好是先養過的水,如果空間不允許可以利用水桶加入水質穩定劑,靜待30分鐘-1個小時,再把水緩緩的加入魚缸里,千萬不要加太快,還要注意水溫變化。
開始先少量為食,盡量不要讓飼料沉到下面,有吃完再喂食沒有吃的話要把剩余的飼料撈出來,剛下缸的銀屏燈要注意是否有連續死魚,每天死一兩只,如果有的話必須要趕緊下藥醫治,否則容易傳染給其它銀屏燈,導致全缸魚死亡,一般都是同時使用細菌性和霉菌的藥一起下,下藥期間關燈并且禁食,直到魚只不再死亡穩定后才開始喂食。
雜食性魚類。經過光的反射,眼球下部分會發出藍光;顫、喜好和平,是沒什么特別要求的魚種,喜歡成群結隊地生活,適合群養。
檸檬燈魚,學名為麗鰭望脂鯉 (Hyphessobrycon pulchripinnis),又稱美鰭脂鯉,分類上隸屬于脂鯉科(Characidae )。此魚全 身呈檸檬色,背鰭透明,前端為鮮亮的檸檬黃色,邊緣有黑色的密條紋,臀鰭亦透明,邊緣深黑色,其中前 面的幾根鰭條組成一小片明顯的檸檬黃色線條,與背鰭前上方色彩遙遙相對,因而獲得檸檬燈魚或檸檬翅魚的美稱。
5厘米,長梭形,側偏,眼大。體色淺綠色略微透明,閃銀光體兩側中部有一條光亮耀眼的,黃色條紋。
說到檸檬燈魚的特色,大家一定對它們小巧、閃閃發亮的身體印象深刻吧?除此之外,它們因為體型小,為了抵御其他魚種的攻擊造就成群游的特性,成百上千的壯觀畫面,游在魚缸中煞是美觀!有人認為群游的原因乃是為了使群體看起來龐大,讓其他魚種不敢貿然入侵;也有人認為群游乃是保持群體的警覺度,只要一只檸檬燈魚發覺情況有異,其他的檸檬燈魚就會立即察覺而游開,頗有守望相助的感覺。 群游的檸檬燈魚如果能與茂盛的水草、明亮的燈光搭配,則更突顯檸檬燈魚異於其他魚種的美感。
擁有以上的特點,檸檬燈魚往往是讓許多人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如果單純只養檸檬燈魚,一般建議三尺缸最多只養八十只左右,二尺缸則在三十只以下,會比較好。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有限的空間內飼養過多的檸檬燈魚,或缸中太過〝和平〞沒有其他體型稍大的魚種造成適當的威脅,則會造成檸檬燈魚逛大街的情況,很難欣賞到群游之美。 也許很多人會問,為何檸檬燈魚會閃閃發亮,事實上那是色素沉淀,學術上稱〝鳥糞嘌昤晶體〞,這些晶體累積在檸檬燈魚的真皮層,藉由燈光的照射而反射,所以看起來檸檬燈魚總是亮亮的,且由不同的角度觀看,因為光線折射的不同會有些許的變化。
另有一說認為是表皮寄生細菌所造成的反光,這比種情形比較常出現在深海魚類,至于檸檬燈魚是否如此,筆者認為應該是否定的,不過在實際的狀況下卻有一個很 特別的例子,就是黃金燈(Hemigrammus rodwayi),黃金燈體表底色偏金,身上帶有一點點的銀色小斑點,已經可以人工繁殖,不過聽聞繁殖出來的品種身上只有帶點黃金色,長大后甚至完全消 失,整條魚就有點像是透明的樣子。
所以有學者認為,黃金燈身上的〝黃金〞是所謂的發光細菌所附著,跟一般檸檬燈魚發亮的原因來自於皮下的〝鳥糞嘌昤晶體〞不太一樣。在人工飼養的環境因為沒有辦法提供在原產地的水質,所以這些發光細菌會逐漸消失,在檸檬燈魚中這是相當特別的現象。
檸檬燈魚多棲息在小河川、小湖泊、沼澤、潮濕草地帶。亞馬孫河流水緩慢,水草茂盛,河底積滿了腐敗的枯枝,爛葉,水質的PH值在6。2以下。在這種特定環境下生長的燈魚,其顏色鮮艷無比,比在水族箱里飼養的要漂亮的多。與野生燈魚相比,感到水族箱里的燈魚遜色不少。如何使我們飼養的燈魚,也能變得如此令人神往?有人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飼養檸檬燈魚最重要的是水質。燈魚原產地的土壤呈酸性,下雨時,雨水將土壤中的酸性物質帶進河流,加上枯枝落葉及各種有機物溶解于水,形成了富含有機物的弱酸性軟水。檸檬燈魚燈魚在這種獨特的環境中形成了特除的體色。自來水大多是中性的,飼養檸檬燈魚燈魚時可把水的PH值調到6左右,同時在水族箱中放入落葉等有機物質,過一段時間,水質變成透明的淡咖啡色,使水質接近原產地的水質(要注意,有些落葉會造成水質腐。,并種上水草,這種環境對檸檬燈魚燈魚生長有利。水中亞硝酸鹽濃度過高時,魚容易的病,因此要定期換水。換水采用少量多次的辦法,每次不能超過原水體的1/3。
檸檬燈魚魚體長4厘米性成熟。選擇4厘米以上的做親魚。雌雄魚沒有明顯的區別,雌魚腹部比較寬大,雄魚窄長而顯得小于雌魚;雄魚體色比雌魚明亮濃重。對繁殖條件尤其對水質的要求較嚴,必須弱酸性軟水,氫離子濃度PH6.6~6.8硬度2~3度,水溫25~27。產卵箱較大,長不小與40厘米。用狐尾藻或金絲草附卵,雌魚產卵結束后撈出親魚,輕輕充氣后用黑布或黑紙將水族箱圍住擋光。一尾雌魚可產卵100~200粒,受精卵在24小時后孵出仔魚,第二天仔魚開始自由游動時,逐漸取走擋光物體。
此魚與其它生活在南美洲的燈魚類熱帶魚一樣,喜棲息于既有水草又較寬敞的環境,水質為pH6.4~6.8,硬度小于8的弱酸性的軟水。這種熱帶魚在21~30℃水溫條件下生長, 最適生長水溫為23~26℃。愛吃小型活餌料,如紅魚蟲,線蟲應選細小喂之。
檸檬燈魚為卵生魚,繁殖比較困難。主要表現在對繁殖水質要求較高,水的硬度、酸堿度、含菌量 都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圍。
檸檬燈魚6月齡性成熟,選擇體長4cm以上、體態健壯的作為親魚。曾經繁殖過一次的雌雄魚應該單獨設置一水族箱來飼養,每天喂給足量的活水蚤,以便下次繁殖使用。
配置一個長30cm×30cm×30cm非常潔凈的繁殖水族箱,要放在光線柔和的地方。繁殖箱底不要鋪放沙,但可鋪比較大的卵石,放人幾束水草(狐尾草或金絲草),用細線固 定在一根玻璃棒上,沉人水底作受精卵附著物。這種卵子附著物還有隔離親魚,不吞食受精卵的作用。繁殖水族箱中注人1:1的蒸餾水和潔凈的冷開水,將水質調整到pH6.6~6.8,硬度3~6的弱酸性軟水,水溫保持在 25~27℃。
繁殖時最好按2尾雄魚和1尾雌魚的比例配對,這樣魚卵受精率高,成活率也高。傍晚時將親魚置人繁殖箱中,通常情況下翌日凌晨產卵結束。為了防止雌魚在驚慌中吞食魚卵造成損失,產卵結束后應將雌雄親魚撈出,分別飼養于不同水族箱內。雌魚產卵量一般為100~300粒,10天后開始 第2次產卵。受精卵很小,呈無色透明;未受精的卵子在數小時后會變為乳白色,這時應用長玻璃吸管將其吸 出,以免影響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同時可用微量甲基藍或錢磷酸溶解于水中,以防止水生細菌的發生,并用充氣機輕輕充氣,使水流通。
受精卵對光線十分敏感,不采取遮光措施,孵化率和幼魚成活率會很低,因此可用黑布或黑紙將水族箱圍住以擋光,讓受精卵在黑暗中孵化。受精卵在 36 小時左右即可孵化出仔魚。仔魚極小,如針尖一般附在水草上或水族箱底。這時仍應注意遮光,觀 察時要小心,因為這時仔魚不會吃食,身體很虛弱,只要一見強光,竄幾下即告死亡。遮光的仔魚經過3~4 天后囊黃消失,即發育成極小的幼魚,開始作自由水平流動,覓食生長。此時應及時投餌,飼料可用蛋黃水 ,或倒人少量有綠藻的綠水,讓其攝食水中的浮游植物。過幾天后,可以投喂小型魚蟲、草履蟲,絕不可投喂大型的如劍水蚤等,否則會傷魚。喂養剛開食的幼魚,只能允許有較弱的散射光,其強度只要讓幼魚看清 食餌即可。
霓虹燕子具有一對散發金屬藍色的眼睛,其魚體色呈淡青色半透明狀,屬于小型彩虹魚類,與其他同類,如:藍眼燕子(Pseudomugil signifer) 、珍珠燕子(Pseudomugil gertrudae)、甜心燕子(Pseudomugil mellis)以及燕子美人(Iriatherina werneri)等等比較起來,售價比較高昂。目前,水族市場上出售的霓虹燕子大多數都是國內繁殖,但也有進口的個體。兩者比較而言,國內繁殖的個體體色呈現較淡的黃色,遠不如進口的霓虹燕子個體鮮黃的體色耀眼。
霓虹燕子的性格十分溫和,適合與其他習性溫和的中、小型熱帶魚類混合飼養。它們喜歡集群生活,時常集結于水域中、上層空間,以動物性生餌為主食,對人工餌料也較易接受。
飼養的霓虹燕子,最佳水質要求為弱堿性的老水環境。健康的霓虹燕子在水族箱中相當活躍,若是發現其行動遲緩或行為呆滯,那就表示水質環境不適或已經感染得病。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跳躍能力,一不留神,它們就會躍出水族箱外。所以,最好在飼養它們的水族箱上安裝頂蓋。
霓虹燕子通過5個月生長即可發育成熟,雄魚下腹部位會泛現出鮮黃色,其背鰭、尾鰭以及其他附鰭也均為鮮艷的黃色或桔黃色,同時,背鰭的上下部邊緣位置則有一道黑色鑲邊;雌魚在外形上與雄魚極其相似,唯魚體色彩不若雄魚鮮黃,較為黯淡。
當一尾霓虹燕子雄魚與同類相遇的時候,原本水平狀的胸鰭會完全展開,向上翹起可達90度,而其余各個魚鰭也會在同一時間里完全伸展開,就這樣,兩條魚開始不停地追逐,并互相炫耀……這種近乎夸張的展示動作和求偶行為著實為飼養它們增添了不少樂趣!
霓虹燕子僅原產于新幾內亞大島的東南部。 它并不產于澳洲大陸。 這和一些文章的誤傳相悖,可能與澳洲最早人工繁殖并引入這種魚有關。
新幾內亞島東南部是狹長的熱帶海島地帶。 這個與世隔絕的天堂一樣的熱帶雨林地帶,不幸是二戰環太平洋戰役的主要戰場之一。
一九四二年,日、美、澳大利亞三軍曾經在此血腥廝殺。 在持續數月的猛烈炮火的洗禮下,日寇區域司令被最終俘虜,日軍投降。 可是不少當地物種未能躲避,不幸滅絕。
十一年后在一次對該地區挽救性的科學考察中,一種才兩英寸長的明黃色艷麗小魚被第一次收集到。 一經發現就引起轟動,并于1955年由尼古拉斯氏鑒別定名為叉尾鯔銀漢魚。它們在原產地是棲息在水體清澈,流速較快的小溪流這樣的環境里。據文獻記載,這些小溪中長有大量特別茂密的沉水性水生植物。 其水溫終年24到27攝氏度,其pH值偏堿性為7.0到8.0。然后,尤其是八十年代,霓虹燕子的科屬劃分又是反復改變。從虹銀漢魚科,變成現在的鯔銀漢魚科。
霓虹燕子體態嬌小,成體僅兩英寸長,即六厘米。 因此只要有傳統的圓形玻璃金魚缸就完全可以養它們了。 當然,如果另置寬敞魚缸,安排水草沙石,可以更加充分地體現出它們黑色和明黃色的身姿。
霓虹燕子兩性魚體基色都是是黃綠色,雄魚下腹部位會泛現出鮮艷美麗的黃色。 另外雄魚背鰭和臀鰭透明,并且帶有狹窄黃色邊沿。 胸鰭和腹鰭通常略帶橙紅色。 尾鰭稍顯暗色并帶有明顯的上下寬大的黃色和較窄的黑色邊緣。
雌魚尾鰭稍顯黃色;其胸鰭和腹鰭是透明的。 另外,雌性的第二背鰭外緣也略顯黃色。
玻璃貓魚的名字的由來源于全身透明和生長在嘴部的兩根長長的狀若貓須的觸須。它們的游姿快捷,停留不動時呈上傾的40度角,水晶般透明的軀體輕微地擺動,偶爾在適合角度的燈光的折射下,會映現出如三棱鏡折射陽光所產生的如彩虹般夢幻色彩……平時,不仔細觀察,是很不容易發現它們的蹤影的,至多看到一付魚類骨骼在飄動,也因此,它的另一個名字被稱為“幽靈魚”。同種類還有另一種也是全身透明,但色澤偏向淺褐色的品種,稱為:咖啡玻璃貓。
玻璃貓魚身長9-18厘米,形似一片柳葉。頭吻尖,口上有長觸須2根,常前伸或自由轉動,探測水流、敵情、障礙和協助覓食。胸腹極短,頭胸腹部只占全長的1/4。尾柄極短,尾鰭叉形。背鰭退化,臀部和臀鰭基很長,前后鰭條等寬。通體透明,脊骨、刺、鰭條和內臟等清晰可見。色澤淡青如玉,活像一件高檔玉雕工藝品。
玻璃貓魚性情溫和,喜歡同種相聚,害怕孤獨,獨處時容易死亡。宜同種群養,如同種數很少,可與性情溫、習性緩慢的小魚混養。玻璃貓魚喜歡弱酸性軟水、老水,最適水溫22-28℃。它對水質、水溫的要求嚴格,飼養中注意加入的水質要適合要求,采用經晾處理11-15天的老水,不用化學試劑等解氯1次少量兌換,兌換水的水溫一致。它;顒佑谒闹袑,游泳時常尾部下垂。不擇食,愛吃活食,如魚蟲、線蟲等。在自然水域生長可長達18cm。
玻璃貓魚很容易飼養,只要注意平時保持亞硝酸鹽濃度的水質,并且提供營養豐富的餌料就可以,當然,其他的水質和水溫要求也是不可疏忽的。
活性碳過濾水:將活性碳裝入塑料或搪瓷圓桶中,讓自來水從底部的進水口流入,從頂部的出水口流出。過濾后的水貯存在水族箱或其他容器中,既可作日常飼養用水,又可作普通熱帶魚的繁殖用水。
離子交換樹脂過濾水:將離子交換樹脂作過濾材料,借助于陰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吸附能力,可將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亞硝酸鹽吸附。
去離子水:又名蒸餾水。一般采用電滲析和電解法來獲得,水質非常純凈。去離子水的水質極軟,水中含氧量極低,不適宜作飼養用水。使用時,常采用與清潔水兌摻的方法,來獲得不同硬度和酸堿度的水質,滿足不同品種繁殖用水的需要。
雨水:水質較軟,金屬離子含量很少,一般可選市郊地區空氣清新的地方,用容器盛裝雨落水,再經過濾后即可使用。
飼喂親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高質量的受精卵。飼喂親魚用的飼料有活性飼料和配合飼料兩種,所飼配合飼料蛋白質應大于40%,粗脂肪大于3.5%,水分低于4%,鈣0.9%~1.6%,磷0.8%~1.4%,并添加適量對性腺發育有作用的物質,如ve、va、vd、微量元素鋅等,每天飼喂1~2次。繁殖季節,每周可增加投喂2~3次枝角類、橈足類,豐年蟲或開水燙過并研碎的小魚、小蝦等鮮活飼料。
亞洲紅鼻燈(6塊左右)又叫女王兩點紅,模樣很高貴,氣場大。發色好的話,全身藍紫色,頭部和尾巴紅斑艷紅,群游起來很帥。 亞洲紅鼻燈和紅鼻剪刀 ,區別還是蠻大的,輕易不會弄混。
金線塊)在小丑燈里算好看的,個體很。2CM),從印尼引進不久。相信以后隨著國內繁殖的成熟,價格會有回落的。
血紅露比燈(10塊左右)野生狀態下很艷,半透明狀橙紅色,各鰭有白色熒光點,野生狀態下很艷,但在水族箱內發色一般不佳。這也是樓主個人喜歡的一個品種。
火翅金鉆燈(10~14塊)分布在緬甸的丹倫江流域,分布很狹窄,原產地數量都不多,由于繁殖不算太難,價格不算太高。飼養容易,長得很精致,滿身星點狀斑點。是個人大愛的一個品種啊。不過,也是很難尋覓呢。
紅衣夢幻旗(價格12~15塊)全身深橘色的南美小型燈魚。體色隨不同產地有差別。
紅尾幽靈燈(30塊左右)有點像帝王燈,比帝王燈長得靈異,這個名字和長相蠻貼切的,尾巴血紅色,更增添了一絲神秘。
珍珠燕子燈魚(20-40)生性活潑的珍珠燕子燈魚,金黃透明的體色上帶有數量頗豐的黑色斑點,頭部具有一道鮮紅條紋,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魚種。適合飼養在小型水族箱內,可喂予紅蟲、赤蟲等活餌,體長約2.5cm。非常美麗的魚。愛啊~
大帆血心燈(35~40塊)這貨樓主沒見過實物,也沒圖片,據說觀賞性還算行,但是價格坑爹,缸里想要成一小群,怎么也要幾千銀子吧。
神風燈(40-60) 英文名:Biting Tetra 學名:Gnathocharax steindachneri 在小型加拉辛燈科中算大的,可以長到7公分。不過水族迷們可別真的誤會了,雖然一副勇猛頑強的模樣,但神風燈的個性可是相當的溫和,群居性強,可以很容易地和其他溫馴的加拉辛魚在一起飼養,也可以的鼠魚及慈鯛魚混養在一起。
綠晶燈(10元) 學名:Microrasbora kubotai 也叫綠晶燈、綠精靈、藍色霓虹、翡翠燈以及久保田氏小波魚。狀態最佳時,通體碧綠,背會有有一色金屬蘭色的反光帶. 不過既便有也要靠得近才能看清楚。體型嬌小,一般體長也就2cm左右,主要分布于馬來半島南部和印度尼西亞諸島嶼的河流中。
其中除了綠色型外,還有藍色、紅色等地域變種。有說法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的全是綠色型,
而藍色型是來自印度尼西亞的Banka島;紅色型是印度尼西亞婆羅島的Kalimantan西部。
印度大帆鯽(價格不明,歡迎補充)別名:霓虹藍臀帆船鯽,印度大帆鯽,黃帆燈,山魮 英文名:indian high-fin barb 學名:Oreichthys cosuatis (Hamilton, 1822) 原產地/分布:亞洲印度,孟加拉國,泰國與緬甸 成魚體長:8 cm 性格:溫和 適宜溫度:25 - 27 ℃ 酸堿度:PH 6.5-7.0 活動水層
擬鯉科(CHARACINIDAE)又稱脂鯉或加拉辛。主要產于南美,非洲,北美和中美也有分布。種類繁多,其中的小型者,多被稱為“燈魚”。這類魚的特征是第二背鰭為脂鰭,另一特征為口內有赤,從外邊就能看見。燈魚只要“養住了”就不會死的.但是,如果是你新買進的魚很可能會死。因為可能在你買的時候就買到了賣主新上的魚,它們還沒適應環境就又被帶到新環境(你家里)這樣的魚很容易“傷“然后死掉。
如果你想買魚,我建議多看幾家再決定最好不要在賣主進魚時去買,最好能等一兩天這樣傷的魚就死差不多了再去買。魚樂觀賞魚論是大型魚友養魚技術交流社區。
1:看魚的游姿是否平穩。如果是近水面頭偏上很可能是沒適應過水質。這種魚絕對不要買。
2:魚的色彩是否全身均一 。如果色彩暗淡可能是魚沒適應水質或是得病了不過如果魚受了驚嚇也會有這問題的。
3:要選身體均勻的魚,注意魚的背不能“踏”,如果踏了可能是老魚,而且具我發現燈魚會得一種病先是背部踏下然后是肚子變細慢慢死掉沒的救,所以這方面你在買時要特別注意不要把身體不好的魚買到家里。
有朋友說燈魚死是換水的問題,這種情況是有的,但不絕對,要看你是如何養法。根本我的經驗只要在燈魚剛進你家時把它的水適應調過來,以后基本是沒什么問題的.要根據你的情況定換水的次數。過分的老水也會讓燈魚生病,或死亡。所以新買來魚給它“倒水”.
魚產于亞馬孫河流域。它們在亞馬孫河的魚類中屬于體形最小者,但其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卻令人吃驚。水族,觀賞魚,它們多棲息在小河川、小湖泊,沼澤,潮濕草地帶。亞馬孫河流水緩慢,水草茂盛,河底積滿了腐敗的枯枝,爛葉,水質的PH值在6。2以下。在這種特定環境下生長的燈魚,其顏色鮮艷無比,比在水族箱里飼養的要漂亮的多。與野生燈魚相比,感到水族箱里的燈魚遜色不少。如何使我們飼養的燈魚,也能變得如此令人神往?有人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常見品種有:黑裙,頭尾燈,紅尾玻璃,寶蓮燈,紅綠燈,黑蓮燈,檸檬翅燈,玫瑰扯旗,綠燈,金尾燈,紅鼻魚,盲魚,拐棍魚等.是熱帶觀賞魚中數量最多的一種.體型嬌小,色彩豐富,性情溫順是它們的特點.大多數有脂鰭,只有很少數品種沒有脂鰭.口部都有牙齒.
多數脂鯉科魚喜歡生活在22-28度之間的弱酸性軟水.光照以散射光為最好!部分品種需要在較暗的環境里生活. 很多魚友反映脂鯉科中的紅綠燈容易死亡!其實這主要原因在于運輸過程中對魚體造成的損傷導致.熱帶觀賞魚都是用空運的形式發往各地的.在運輸途中需要在包裝袋里打如大量的純氧!純氧對魚體是有傷害的!如果大家有機會看見JS剛從機場拿回來的魚就能發現!剛拆包的紅綠燈各鰭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魚鰓也紅紅的.這都是被純氧燒的再加上水質的突然變化,很容易死亡!其實大家在挑選的時候要注意觀察以下幾點就可以:
有一位專家曾提出,飼養燈魚最重要的是水質。燈魚原產地的土壤呈酸性,下雨時,雨水將土壤中的酸性物質帶進河流,加上枯枝落葉及各種有機物溶解于水,形成了富含有機物的弱酸性軟水。燈魚在這種獨特的環境中形成了特除的體色。自來水大多是中性的,飼養燈魚時可把水的PH值調到6左右,同時在水族箱中放入落葉等有機物質,過一段時間,水質變成透明的淡咖啡色,使水質接近原產地的水質(要注意,有些落葉會造成水質腐。,并種上水草,這種環境對燈魚生長有利。水中亞硝酸鹽濃度過高時,魚容易的病,因此要定期換水。換水采用少量多次的辦法,每次不能超過原水體的1/3。
根據廣大魚友的實現,燈魚對餌料要求不十分嚴格,一般情況下,喂人工飼料和活餌即可。要使燈魚色彩鮮艷,就須經常更換飼料,以豐年蝦為餌,效果較好,如喂人工飼料,則幾種交叉投喂。(接下)
一般人認知燈科魚的范圍在學理的分類上跨越了相當大的范圍,這個集合名詞儼然取代了學名。一般而言包括脂鯉目的其中幾科與鯉形目鯉科中的部分魚種。
脂鯉目(Characiformes),之所以被分類出來是因為背鰭、尾鰭之間有一個小小的脂鰭,學者目前還不知道這個脂鰭的功用為何。當然,脂鯉目下也有不少科,目前分有共有十四科,但并不表示這十四科全都是大家印象中所認定的燈魚。常見的紅蓮燈(Paracheirodon axelrodi)屬于脂鯉科(Characidae),同時此科也是燈魚的主干,所以我們也會聽到有人稱燈魚為〝加拉辛〞。另外銀燕子(Gasteropelecus sternicla)屬胸斧魚科(Gasteropelecidae)、尖嘴鉛筆(Nannobrycon eques)屬窄口魚科(Lebiasinidae)、珍珠燈(Poecilocharax weitzmani)屬鋸唇脂鯉科(Crenuchipae)、九間跳鱸(Characidium fasciatum)屬槍頭脂鯉科(Characidiidae),以上這些屬于燈魚范疇的脂鯉目下的部分魚種,在國外也通稱之為〝Tetra〞,而國內則稱為〝美洲燈魚〞,因為它們的原產地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中。至于不是燈魚的有食人魚(Serrasalmus nattereri)的鋸脂鯉科(Serrasalmidae)、六間小丑(Distichodus sexfasciatus)的琴脂鯉科(Citharinidae)…等,因為它們的外型碩大、性情兇惡,跟大家心目中的燈魚不同。
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的鯉科(Cyprinidae)也屬于燈魚的范圍,不過鯉科范圍很大,其中體型較小的被認為是燈魚,最常見的莫過于斑馬(Brachydanio rerio)、三角燈(Rasbora heteromorpha)、白云山(Tanichthys albonubes)這些魚了,由于鯉科的故鄉在東南亞,所以有人又稱這些為〝亞洲燈魚〞。大型的鯉科又包含了哪些魚呢?當然,大家最熟的是錦鯉(Cyprinus carpio)。在此強調一點,常見的紅尾黑鯊(Labeo bicolor)是鯉科,但并不是我們認為的燈魚,因為體型稍大,且身上并沒有泛著光芒,而三間鼠(Botia macracantha)是鯉形目的鰍科,也不屬于燈魚的范圍。
另外常被大家認為是燈科魚的藍眼燈(Aplocheilichthys normani),事實上是將目中的單指將科(Aplocheilidae),與我們認定的燈科范圍有別。而部分玩家認為〝澳洲燈魚〞的彩虹魚,則是屬于銀漢魚目的黑線魚科(Melanotaeniidae),以其相當特殊的生活方式及不同的身體構造(兩個背鰭、上揚胸鰭)在澳洲生存,和燈魚的關系又更遠了。 不過認為這些魚是燈魚的人大有人在,事實上也無須強制區分燈魚的范圍,畢竟〝燈科〞這個名詞并非學術分類,乃是大家心目中想象上的分類,既然是想象上,就跟生物學沒有很大的關系,長久以來,大家已經認定只要合乎〝小型〞、〝發光〞的魚,就是燈魚了。
由于燈魚跨科的特性,造成燈魚的分布十分廣泛,當然,最主要的脂鯉科還是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但是也有在非洲剛果河流域的燈魚。至于鯉科的故鄉則是在東南亞,湄公河、昭披揶河及其支流可以發現其小巧可愛的蹤跡。
說到燈魚的特色,大家一定對它們小巧、閃閃發亮的身體印象深刻吧?除此之外,它們因為體型小,為了抵御其他魚種的攻擊造就成群游的特性,成百上千的壯觀畫面,游在魚缸中煞是美觀!有人認為群游的原因乃是為了使群體看起來龐大,讓其他魚種不敢貿然入侵;也有人認為群游乃是保持群體的警覺度,只要一只燈魚發覺情況有異,其他的燈魚就會立即察覺而游開,頗有守望相助的感覺。 群游的燈魚如果能與茂盛的水草、明亮的燈光搭配,則更突顯燈魚異于其他魚種的美感。擁有以上的特點,燈魚往往是讓許多人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如果單純只養燈魚,一般建議三尺缸最多只養八十只左右,二尺缸則在三十只以下,會比較好。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有限的空間內飼養過多的燈魚,或缸中太過〝和平〞沒有其他體型稍大的魚種造成適當的威脅,則會造成燈魚逛大街的情況,很難欣賞到群游之美。 也許很多人會問,為何燈魚會閃閃發亮,事實上那是色素沉淀,學術上稱〝鳥糞嘌昤晶體〞,這些晶體累積在燈魚的真皮層,藉由燈光的照射而反射,所以看起來燈魚總是亮亮的,且由不同的角度觀看,因為光線折射的不同會有些許的變化。另有一說認為是表皮寄生細菌所造成的反光,這比種情形比較常出現在深海魚類,至于燈魚是否如此,筆者認為應該是否定的,不過在實際的狀況下卻有一個很特別的例子,就是黃金燈(Hemigrammus rodwayi),黃金燈體表底色偏金,身上帶有一點點的銀色小斑點,已經可以人工繁殖,不過聽聞繁殖出來的品種身上只有帶點黃金色,長大后甚至完全消失,整條魚就有點像是透明的樣子,所以有學者認為,黃金燈身上的〝黃金〞是所謂的發光細菌所附著,跟一般燈魚發亮的原因來自于皮下的〝鳥糞嘌昤晶體〞不太一樣。在人工飼養的環境因為沒有辦法提供在原產地的水質,所以這些發光細菌會逐漸消失,在燈魚中這是相當特別的現象。
一般燈科魚所適合的水溫在攝氏二十二度至二十八度之間都可以飼養,不用刻意像有些書上所說的非要攝氏幾度才行,其實只要把溫度維持在一定范圍內,要養好燈科魚并不難了。溫度的調整除了冬天須使用加溫棒外,換水時也須將備換的水加溫至等同于水族箱內的溫度。至于夏天可使用冷卻機、冷卻扇、投入冰塊來調整,甚至不用特別降溫,燈魚也是會好好的活在您的魚缸之中的。水溫高時溶氧量會大幅降低,若飼養密度較高則須密切注意燈魚是否有集體浮頭的現象,這種情形尤其常見于春末夏初的五月,天氣容易突然變熱,飼主須多加留意。必要時須輔以打氣幫浦增加溶氧量。至于秋季轉冬季的十一月,日夜溫差大,燈魚最常見的疾病就是白點病了。
燈魚喜好的水質是微酸的軟水,pH值約六至七之間都可以飼養的不錯。如果能將水質控制到其適合生長的范圍并穩定下來,則燈魚就會完整的呈現它們特有的美。事實上目前已有很多燈魚不是從原產地捕撈的,例如 :日光燈(Paracheirodon innesi)的繁殖在香港已經有大量人工繁殖的品種;火焰燈(Hyphessobrycon flammeus)、黑白企鵝(Thayeria boehlkei)…等燈魚在臺灣也有人工繁殖場,所以用自來水曝氣且經活性碳過濾后,就算水質偏堿、偏硬,其實也可以養的活,但是否能展現其特有的美那就不一定了。
燈科魚的性情非常溫和,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它們會攻擊其他的魚種,比較擔心的是,燈魚的體型相對于其他魚種小了很多,對于較兇殘的中、大型魚種,很容易混養一段時間過后,燈魚就會不見了。在此提出適合混養的魚種:孔雀、斗魚、短鯛、麗麗、七彩 ,不過最好注意一下,部分的燈魚會有追鰭的現象,像孔雀尾鰭碩大,游動起來搖曳生姿,很容易被較為活潑好動的燈魚所追逐,或者啃噬。也許大家會質疑:短鯛及斗魚不是領域性、攻擊性很強嗎?其實只要稍有經驗的水族飼養者,大多都會發現,其實短鯛及斗魚只會對其同種的魚類有攻擊性,對于可愛的燈魚常常視若無睹呢!至于不能混養的有龍魚、大型美洲慈鯛、 三湖慈鯛…等較大型、兇殘的魚。較有爭議的就是神仙魚了,偏偏一般新手很容易會將燈魚與這種優雅的魚一起飼養,其實在神仙魚還未成魚之前,神仙頂多追逐燈魚而已,但是要是成魚之后,神仙將其大口一啄,燈魚會便成了它的食物,筆者曾看過神仙乘著熄燈時開始襲擊燈魚,看準在睡覺的燈魚后,伸長其口器,迅速地叼著小燈魚,只露出一個小燈魚尾巴,不久神仙甩甩頭就把燈魚給活吞下去了,這點請想要燈魚、神仙的朋友不得不注意。
其實燈魚的疾病不多,燈魚的死亡往往是混養不慎、環境不適所造成。疾病方面最常見的是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所引起的白點病了;白點是一種寄生蟲,會由體表鉆入表皮層,到達真皮層時開始吸食魚身上的營養。白點病通常出現在換季時溫度不穩或是換水時造成的水溫急遽變化,造成魚體的抵抗力降低,使病源有機會入侵,病狀是魚只會因為感到搔癢而磨擦底砂,且體表上有明顯的白色小圓點。當然,預防重于治療,平時密切注意水溫的變化即可有效預防。若不幸得了白點病首先 應該要迅速隔離,再將病魚治療缸的水溫調到攝氏三十度,加入適量的治白點藥劑,通常為驅蟲藥,不用一星期即可痊愈。處理的原理是藉由加溫讓附著在魚表皮的白點蟲快速成熟,并掉入水中,再以水中的藥劑來殺蟲,因為白點無法直接在魚表內直接消除。切記一點:此癥狀雖非不治,但千萬不能拖延,且傳染性甚強,若蔓延全缸并使魚兒全身長滿白點大概就無法醫治了。 另外常見在脂鯉科的病還有霓虹燈病,是在小型脂鯉科特有的疾病,目前并無專門的特效藥來醫治,事實上這些燈魚也都還可以繼續活在缸里,不過一陣子后就很難看到蹤影了,死亡之前不會有什么痛苦掙扎的征兆?催^先前的一些網友討論內容,有的說可以用驅蟲藥來去蟲,有的是用甲機藍來去除霉菌,不過翻了書看到的資料是叫做脂鯉微孢子蟲(Plistophora hyphessobryconis)的體內蟲寄生于肌肉中,造成肌肉壞死、溶解,感染的部分若成了外傷,也會被細菌所附著,最后死亡。所以要治療應該朝向驅蟲的方式下藥,然后使用黃藥避免感染的部分遭細菌侵蝕。
希望大家都可以把燈魚這便宜的魚種認為也是一條生命,就算藥錢比一條魚的價錢貴,但是生命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的